当前位置: 首页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摘要 更新时间 2017年09月28日

2016年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情较上年明显偏重,主要以洪涝和台风为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等主要指标保持了继续下降的态势,但发生了4起特别重大事故,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巨大。公共卫生形势总体平稳,但突发急性传染病、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疫情威胁不断加大。总体来看,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努力下,全年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对各类问题仍需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改进。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全年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突发连发,共造成1.9亿人次受灾,1706人死亡(失踪),紧急转移安置910.1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56%、76.42%、41.23%;农作物受灾面积2622万公顷,房屋倒塌52.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0.44%、110.08%、86.12%.主要特点:一是暴雨洪涝灾害南北齐发。共出现51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平均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最多。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海河流域部分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洪涝灾情与“十二五”时期均值相比明显偏重,河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灾情尤为突出,特别是7月18日至20日河北多地出现强降雨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二是极端强对流天气频发。共发生59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为20lO年以来最多。江苏、山西、新疆重大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情突出,特别是6月23日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造成99人死亡、875人受伤。三是登陆台风影响大损失重。共有8个台风登陆,造成1721.2万人次受灾、198人死亡(失踪)。房屋倒塌3.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66.4亿元。四是地震活动水平总体较弱。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地震灾情明显偏轻,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为“十二五”以来最低。五是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灾情集中。与“十二五”时期均值相比,旱灾灾情明显偏轻,低温冷冻和雪灾灾情基本持平,但发生地域和时间较为集中。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4省区农作物困旱受灾面积合计超过全国的八成,5月中旬西北大部骤时降温导致农作物损失严重。
  (二)事故灾难。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好转态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3205起、死亡43062人,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减少3902起、1698人,下降5.8%、3.8%.主要特点:一是重特大事故、较大事故持续下降。共发生重特大事故32起、死亡570人,同比分别下降15.8%、25.8%;发生较大事故749起、死亡2854人,同比分别下降7.4%、9.8%。二是大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煤矿、烟花爆竹、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农业机械等行业领域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民航连续6年保持安全飞行记录。三是大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海南、云南、西藏、青海等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四是特别重大事故时有发生。湖南郴州宣凤高速“6.26”道路交通、重庆永川金山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0.31”瓦斯爆炸、江西丰城发电厂“ll.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内蒙古赤峰宝马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2.3”瓦斯爆炸等4起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173人死亡,教训深刻。(三)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25起(含食物中毒事件,不含动物疫情)、病例4498l例、死亡314人;发生重大事件1起(无人员死亡),未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10起家禽H5亚型禽流感疫情。主要特点:一是突发急性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事件增多,首次发生寨卡病毒病、黄热病、裂谷热输入疫情,12月中旬H7N9等疫情在局部地区迅速上升,云南发生l起人间鼠疫疫情。二是输入性疫情持续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全年从出入境人员中检疫查验发现49种传染病、确认2.55万例病例,其中包括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和裂谷热;野鸟源高致病性新毒株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经野生动物传入境内的风险持续存在。三是食品药品安全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全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数量虽略有增加,但涉及人数有所减少;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不断提高,突发事件数量和涉及人数均有下降。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动物疫情保持总体平稳。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但H7N9病毒污染面不断扩大,口蹄疫病原污染面依然较大,部分地区布病、包虫病监测阳性较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二、应对工作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生命高于一切,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逐级夯实责任,做到“以人为本,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实增强红线意识,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等。汛期长江、淮河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李克强总理赶赴防汛抗洪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着力强化应急管理基础,不断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
  (一)应急体系建设方面。一是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强化顶层设计,着力解决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力推进相关工作。二是规划编制顺利完成。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交通运输安全等一系列“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积极推进省级“十三五”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三是指挥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根据军队改革的情况,国家减灾委、国家防总、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及时吸纳军队相关单位,调整充实组成人员,进一步完善指挥协调工作机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红十字会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建立应急保障常态下工作联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配合。公安、铁路、民航、交通等部门建立联勤联运机制。宁夏调整完善森林草原防火等15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职能,健全联席会议机制,指挥协调、协同处置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跨区域联动更加高效。国务院应急办印发《关于加强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的意见》,推动解决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泛珠三角、京津冀、西部地区等地深化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完善区域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联动能力;湘赣闽桂、宁蒙甘、川渝等地分别建立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苏皖鲁豫4省签订卫生应急合作协议,共同维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五是督查检查工作更加深入。国务院安委会首次组织对16个省(区、市)政府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民政、水利、地震、气象、海洋等部门牵头组织专项督导检查,督促指导地方做好灾害应急准备。教育部在春秋两季开学之初赴各地开展检查,督促地方和高校落实责任,抓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二)应急准备方面。一是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中央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通知》,指导地方和部门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和演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银监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根据职能和工作形势,分别制定修订、细化完善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专项应急预案。京津冀联合编制冰雪灾害天气交通保障等预案方案,其他地区也结合实际持续推进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二是应急演练更加贴近实战。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各种模拟实战演练。公安消防部门围绕破解“一高、一低、一大、一化工”灭火救援难题,组织开展超高层建筑、地下轨道交通、超大型综合体建筑、千万吨级石油化工灭火演练。上海市发挥“3+X”应急救援会商机制,组织不打招呼、不预作准备的危险化学品爆燃事故应急救援力量拉动演练。三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97%的地级以上城市组建了公安特警队,70%的县级公安机关组建了特警队或应急处突队;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已达1.55万支、队员人数超过20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经认证评估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批国际应急医疗队;14支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项目全部通过单队验收。河北、山西、辽宁、广西等地搭建社会公益救援力量协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平台,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四是应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民政部继续推动实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8个中央级库已投入使用,支持中西部多灾易灾地区114个地市级和县级库建设。水利部在29个中央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储备价值6亿元的防汛抗旱物资,指导地方储备逾120亿元物资。公安部门探索建立应急保障管理机制,全国公安警用装备应急储备仓库体系已基本能够保证应急装备物资24小时内到位。商务部门及时部署商贸流通企业、储备库应急备灾工作,确保市场供应平稳。北京、海南、重庆等地进一步完善本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储备品种更加完备、结构更加科学。五是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研究与示范工作高效推进。“卫星AIS系统”和北斗系统被引入海上搜救领域,显著提高了搜救和溢油应急指挥工作水平。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3600首架机总装下线。航空航天遥感监测、移动气象观测、减隔震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大范围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地质、气象、地震等领域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六是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2.33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403亿元,重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江河治理等工程建设。财政、教育、地震等部门安排412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学校抗震加固工程,民政、水利、农业等部门也安排了大量资金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安徽、贵州等地增加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和物资储备。
  (三)预警防范方面。一是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成效显著。气象局建成全国共享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实现风险普查、阈值、区划以及社会人口经济、灾情、GIS数据等信息的融合应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强化部门共用、数据共享,已有15个部门接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汇集发布7l类预警信息。国土资源部门全年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近5000次,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672起,避免人员伤亡2391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民政部继续开展移动报灾APP试点应用,并在27个省份推广乡镇网络报灾。京津冀、川滇交界、福建沿海等重点敏感区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全国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三年攻坚战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公安、交通运输部门持续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年完成7.2万公里重点路段的隐患治理。福建、山东、宁夏大力推进监测预报预警设施建设、重大危险源和应急救援基本信息采集普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控等工作。三是疫情监测预警准确及时。卫生计生委不断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启动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确认寨卡病毒病、黄热病、裂谷热输入疫情,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农业部狠抓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全年累计检测禽流感、口蹄疫样品逾千万份,及时处置检出的病原学阳性畜禽。内蒙古、西藏、甘肃强化动物间鼠疫监测和处置,有效防范人间传播的鼠疫发生。四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深入。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全国“两会”、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坚持关口前移、源头化解,持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外交、商务等部门密切关注境外安全风险形势,重点加强对热点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变化的监测分析,及时提醒驻外机构、企业单位和人员提高警惕,加强安保措施,切实防范各类涉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应急处置方面。一是自然灾害救助高效有序。面对各类灾情,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开展救灾工作,协助灾区救助群众6200余万人次。各地区党委政府心系群众、靠前指挥,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奋勇拼搏,有效抵御了199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妥善应对了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和台风“尼伯特”、“莫兰蒂”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二是事故救援成效明显。公安消防队伍接警出动112.7万起、1223.5万人次,营救遇险被困人员19.2万人,抢救和保护财产价值380多亿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全年参与事故救援2835起,抢救遇险人员5464人、抢救生还928人;山东平邑石膏矿“12.25”重大坍塌事故中,国内首次利用钻孔救援方式成功救出4名被困长达36天的矿工。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时有效。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发生后,国务院批准组成部门联合调查组,并成立国务院督查组,深入开展实地调查,推进全国协查联办,加大案件查办督促指导力度,案件处理有力有效。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单位迅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开展源头控制,全力救治病患,加强健康宣教,有效控制疫情快速上升势头,避免了社会恐慌。农业部及时组织力量,指导地方迅速控制和扑灭各地零星散发的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情。四是打击犯罪扎实有力。公安机关侦破一大批暴恐极端团伙案件,将99%以上的暴恐极端团伙打掉在行动之前;杀人、放火、伤害等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4.2%,命案下降6.2%.公安、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持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破获相关案件8.3万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5.2万人,初步遏制此类案件大幅上升势头。五是涉外突发事件处置稳妥。外交、商务、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处置我驻马里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驻吉尔吉斯斯坦使馆遭遇爆炸、国际班车在老挝遇袭、南苏丹内部冲突造成我维和士兵伤亡等多起涉外突发事件,紧急协调各方做好接护我烈士遗体回国和伤员救治等善后工作,安全撤离我驻南苏丹人员l005人,有力维护了我驻外机构和人员安全。农业、海洋、海警等部门联合加强渔船作业涉外安全工作,强化南沙作业渔船保护,全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恢复重建和善后工作方面。一是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推进。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用于恢复建设受灾比较严重的河北、福建、湖北、海南等地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各地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科学统筹开展灾后恢复重建,2016年累计投入28.5亿元用于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顺利实现,云南鲁甸、新疆皮山、青海门源地震和河北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二是灾害保险保障作用不断提升。民政部、保监会、财政部继续联合指导各地推进灾害保险工作,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不断增强参保农户抵御灾害风险、恢复生产生活的能力。农房灾害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为1.03亿间农房提供风险保障1.84万亿元。三是强化督查确保重建实效。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会同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全程跟踪恢复重建工作,从建房质量、重建进度、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公开透明、落实到位。河北、安徽、福建等地派出多个工作组对灾后重建开展督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重建任务。
  (六)培训宣教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一是应急培训广度深度不断加大。国家行政学院将应急管理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级、分领域、分行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旅游局、国防科工局等部门通过专题讲座、观摩研讨等方式,加强本系统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河北、吉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范畴,开展集中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干部应急管理能力。二是科普宣教广泛深入。各地区、各部门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交通安全日”等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公安部门持续推进消防宣传“七进”工作,联合教育、军训主管部门开展学校暑期消防教育进军训活动,2.3亿名在校生受到教育。国土资源部指导各地组织多种形式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知识培训1.7万余场,受众180万人次。上海、陕西、西藏通过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新媒体等方式组织应急竞赛、开展应急体验活动、播放公益动漫短片和广告,提高公众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国际交流合作有序推进。我国向委内瑞拉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药品物资,用于帮助应对寨卡病毒疫情蔓延;民政部牵头成立专家组赴厄瓜多尔地震灾区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为科学有效实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提供决策参考。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和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等持续推进。应急管理领域一系列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的实施,有力配合了我外交大局,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三、存在问题
  全面评估分析2016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应急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如安全生产领域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完备,医疗卫生行业存在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缺失、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应急队伍、装备等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协作联动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高效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需要,应急指挥的系统性、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尚存短板。偏远地区以及部分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单位的预警信息接收能力不足,致使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不够充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不主动、不及时的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社会领域矛盾纠纷排查不够全面,源头化解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部分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专业技能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欠缺,多起中毒、窒息事故发生后,因盲目施救引发次生衍生事故,导致伤亡扩大。三是应急管理基础亟待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一些重大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偏低。部分产业集聚区及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缺乏先进适用的专用装备,实训演练基础条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地区在应急经费、物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保障和投入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社会组织依法有序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较低,公众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加强。四是涉外突发事件形势复杂严峻处置难度日益增大。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驻外机构和对外投资日趋增多,驻在地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诸多因素引发涉我劳务和商业权益纠纷、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风险不容低估。与此同时,随着对外相互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输入性疫病、利益纠纷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持续增多,处置稍有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特别是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党和国家大事多、要事多,各项工作政治性强、关注度高,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领域改革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推动各地出台完善应急准备、处置、执法等方面的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强化综合管理职能;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化跨地区、跨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加大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学高效整合应急资金、队伍、装备,推动全国应急管理体系持续良好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水文等灾害临测站网和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灾情疫情信息快速获取、研判和处理能力,提高重特大突发事件快速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继续组织开展化工园区、油气输送管道等重大危险源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加大对涉众型经济案件、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涉稳风险的 排查力度,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处置,切实从基层、从源头化解风险。开展国家及区域应急救援力量需求评估,合理规划、科学优化各级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推进重点地区专业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提升救援力量快速投放能力,扩大应急救援处置覆盖范围。
  三是大力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尽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防灾避险短板。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化、信息化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加强先进适用、机动灵活的专业救援装备研发,补充配备适应重大救援任务需求的装备器材,提高应急管理综合效率。不断强化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推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落实应急管理责任;进一步加大科普宣教力度,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安全应急文化素养。四是全面加强涉外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充分发挥海外安保机制、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加强对境外安保新形势新特点的研究,密切关注境外突发事件动态,做好信息交流和安全防范预警。不断强化驻外机构、企业安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防范处置涉外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有力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急管理合作。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 2017-09-26 16:23:00

 

快捷菜单